把“这国”从地球上抹掉中国不是戏言!
时间: 2024-06-29 04:11:38 | 作者: 华体会首页登录
近些年,环保人士中掀起了一场行为艺术般的“建国运动”:以美国前副总统戈尔为代表,许多人申请成为“垃圾群岛国”的公民,并搞出了该“国”的护照、钱币、国旗之类,玩得不亦乐乎。环保的人表示,太平洋上漂浮着“两个美国那么大”的塑料垃圾,将其建为一“国”有利于公众,尤其是各国政府正视这一问题。
▲环保组织误用了一张日本“3·11”大地震海啸后的图片说明太平洋的垃圾问题,但真实的情况可能更严重。(社会化媒体截图)
环保人士确实没有危言耸听,甚至是小觑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海洋里的垃圾真的能自动凑成一个个岛屿那倒好了。现实是,在所谓的“太平洋垃圾带”泛舟远眺,未必能看见几件漂浮的垃圾,但漂在海里饱受风吹浪打的塑料垃圾,正在不断被分解成塑料微粒。这些塑料微粒就像是海里的PM2.5,可能跟随鱼虾海鲜走上人们餐桌,更可能藏在食盐里走进千家万户。
为了防止把扔进垃圾桶的塑料最终吃回来,中国自2007年开始颁布并一直在升级“禁塑令”。2021年伊始,“最严禁塑令元旦施行”的新闻再次刷屏。不同的是,早期的“禁塑令”往往着力于塑料制品的收费、提价,促使消费者减少使用这类产品。但如今中国制造业的新升级、新突破,让环境友好的新材料价格从高不可攀变得日益亲民,使其完全替代传统塑料制品成为了可能。中国制造,正在斩断“垃圾共和国”的“立国之本”。
2020年初,中国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了《关于逐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精确指出到2020年底,全国禁止生产和销售一次性塑料棉签、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全国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
新年伊始,新规全面落地,中国各地的餐饮商超也都开始换装了“新装备”。在被网友开玩笑说为“奶茶之都”的湖南长沙,各家奶茶店早在去年下半年就开始向顾客提供纸吸管和可降解材料的吸管。在中国各地的超市,可降解塑料袋也被摆在了超市收银台。在启动垃圾分类的中国多个城市里,慢慢的变多的家庭收到了可降解材料的塑料袋,丢弃厨余垃圾时不用再将垃圾破袋单独丢弃,随袋一起丢进垃圾桶,袋子本身就能和食物一起,在堆肥过程中被分解成为肥料。
这样的变化,所用到的技术其实都不算尖端,但要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推开,没有强大的产能,以及全产业链协调配合,坚决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执行力是绝对做不到的。
据中国国资委“国资小新”介绍,早在十几年前,中国石化就开始研发生物可降解材料。其中,北化院自主开发了稀土催化剂制备PBAT和PBST技术。2020年10月27日,中国石化仪征化纤成功实现生物可降解塑料PBSA工业化生产,加之此前推出的PBST、PBAT等产品,三种主流的可降解塑料品类,中国石化都能够直接进行大规模的生产。
所谓的生物降解塑料,说白了就是用更先进的技术对石油来加工,生产出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完全分解的塑料。比它更进一步的,则是生物基材料——以聚乳酸为代表的这类材料以生物质为原材料,能够达到类似传统塑料的性能,和更好的降解能力,甚至还能自带杀菌功效。
这类“庄稼地里种塑料”生物基材料,能增加绿色材料的供给,尤其是对中国而言,可以大幅度降低对石油产品的依赖,但也一度面临生成技术难、生产所带来的成本高等问题。事实上,聚乳酸这样一种材料是在上个世纪30年代就在实验室里被制造出来,但直到本世纪初,人们才找到工业化的制备方法,开始大规模生产。
中国的聚乳酸产业起步更晚。美国的Natureworks公司被认为是这一行业的先驱,依靠美国天量的玉米产能,采用玉米淀粉制备聚乳酸,率先实现了10万吨的年产能。在这轮“禁塑令”带来的行业跃进之前,中国十几家聚乳酸企业的产能还比不上Natureworks一家。
不过,在有关部门、科研机构、一线企业实践中,难题正在破解,慢慢的变多的中国公司开始贯通低成本生产聚乳酸原材料的全线年初发布了一份文件,介绍了该省的秸秆生产聚乳酸项目。这个预计年产5万吨聚乳酸的项目采用玉米秸秆提取秸秆糖,经微生物发酵制得乳酸后,再经过精制、脱水低聚、高温裂解,最后聚合成聚乳酸。
而据新华社报道,2020年底,安徽丰原集团第二模块年产50万吨乳酸、30万吨聚乳酸项目开工。此前,年产5万吨聚乳酸项目已经投产。该公司销售负责人2021年初接受财经媒体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该公司在2021年预计会有37万吨左右的产能投产。
据人民日报报道,中国每年的秸秆产出量在9亿吨左右,2019年全国秸秆已利用量达6.34亿吨。虽然目前秸秆饲料化、燃料化应用仍然是主流的解决方法,但随着聚乳酸等产业产能的不断的提高,秸秆变原料原料化的增长空间极大。据安徽丰原集团相关负责的人介绍,该公司目前的技术用4吨秸秆可提取出1.3吨聚乳酸,价格为1.3万元/吨,较约2万元/吨的进口聚乳酸价格上的优势明显,相比于其他秸秆利用方式附加值惊人。